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«12»Pages: 1/2     Go
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8996
精华: 0
发帖: 2624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204900 RMB
贡献值: 296 点
注册时间: 2019-10-01
最后登录: 2025-07-14
0楼  发表于: 8小时前

在所有的零元购中,为什么只有这家店从没被抢过?

洛杉矶的每一轮骚乱中,从Gucci到Nike,从Best Buy到Apple Store,主要购物街上的几乎每家商店都被洗劫一空。唯独有一扇门,始终完好无损——BookMonster,西木区那家面积不大,却每次都幸免遇难的独立书店。自2012年起,它已经挺过了7次城市骚乱、4次零元购浪潮、两任市长和无数次社会崩塌预演。

安保摄像头记录下了整整一个世代的消费自由主义革命。这家二手书店像一位老僧,坐在烈火边闭目念经,任凭雨点砸在街对面,看着别人家的iPad和香奈儿喷涌而出,自己这边却连一个页码都没被掀动过。这是每次骚乱废墟中浮现出的最令人回味的花絮之一。

“为什么他们从不抢这家店?”每次抗议活动最终爆发为内乱时,都会有人问这个问题。媒体和公众都在摸索对这个问题的解释。抢劫者从商店里拿走了他们可以带走的所有东西。衣服、电脑、披萨、炸鸡、家具、玩具、药物……但奇怪的是,他们从来没有碰过这家书店。

在得到回答之前,《赫芬顿邮报》又进一步提出了充满矛盾的新的问题:“这家书店之所以能活下来,是因为骚乱者尊重阅读,还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书?”如果是因为前者,无疑会让那些想在骚乱中看到合法抗议核心精神的人感到振奋;而如果答案是后者,则会让那些喜欢把骚乱者看作是无脑白痴的人感到安心。

打劫可以不讲道理,但不可以不讲分寸。书店是所有人都默许不该被抢的地方。书不值钱,但书不该抢。就像做梦不赚钱,但你不能掐醒一个正在做梦的人。在全球各地的暴乱中,不抢书店,已经成为了某种约定俗成的文化默契。这是一种充满尊重的约定——书籍不是商品,它是我们最后的体面。正如一句伊拉克谚语所说:读者不偷,偷者不读。

社会学家赫伯特·金顿在他著名的《商品羞耻》一书中写道:“人们不是在抢劫,他们在重新定义公正。”这句话第一次在BookMonster门口贴出来的时候,是2020年。当时附近的CVS药局被整个搬空。马路对面的Urban Outfitters连试衣镜都被搬走。

而BookMonster,门没锁。灯还亮着。仿佛那不是一家书店,而是个结界。很多理性尚存的暴乱者主动搭起人墙,阻止其他疯逼对它下手。店里甚至在播放《1812序曲》,就像V在炸掉伦敦地铁时燃配合放起烟花。

在那种血脉贲张、荷尔蒙上头、裤衩都能当面具的时刻,人们还能对着书店迟疑、停步、低头。“抢书就像偷镜子,没有人想在怒火中看到自己。多数人在那一刻,不愿面对自己还不会驾驭的东西。如果说抢LV是为了填补面子上的洞,那抢书只能暴露灵魂上的裂缝。”曾参与保护BookMonster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教授认为,抢冰箱是怒火,抢鞋是尊严,抢书则是背叛。

骚乱者确实进来了。他们推门,进店,甚至顺手翻了两本。一个头戴滑板头盔的少年打开一本卡尔·波普尔的《开放社会及其敌人》,翻到第36页,念出那句:“自由即不被别人强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。”他沉默着缓缓把书合上,然后——离开了。

如果抢劫是一种声明,”书店店主比尔·迈耶斯说,“那么放下书走人,也是一种声明。”当我们把一双球鞋从货架上塞进塑料袋,我们带走的是品牌;当我们把一台音响从玻璃柜台里取出来,我们带走的是低音炮的轰响;但当你拿起一本书,你面对的不是Logo,而是一个人的脑浆——带血的思想碎片,经过排版和校对后,还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呐喊。这很可怕。

骚乱者不抢书,是因为书比LED电视更闪亮。书籍的光芒不映射在眼里,而是在脑子里——那是自我意识的冷光,是一种在混乱中仍然企图理解这个世界的光。而在真正的暴乱现场,自我意识是一种危险的负担,是行动力的绊马索。11(唯一一家不会被抢劫者破坏的商店)暴乱者,虽然在行为上如同掠夺的猛兽,可他们仍保留着一个人类最根本的情感——他们不愿被书评判。他们可以撕碎整条商业街,但面对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的注视,他们低下了头。这就是为什么每个零元购的夜晚,BookMonster都可以如大教堂般稳坐原地。它不属于此地的任何一种可得性逻辑。它是一座暗夜中的知识哨所,是抢劫者内心羞耻系统中最后一座没有崩塌的地基。
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«12»Pages: 1/2     Go